作为建筑行业产业链的上游,提供原材料的混凝土搅拌站过去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灰头土脸”,带来的是“三废”、扬尘和噪音。近年来,在城建部门的监管指导下,武汉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求新求变,在安全、质量、绿色生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改进,行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扭转。
接续奋斗,笃行不怠。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城建局获悉,当前该局结合全省开展的预拌混凝土标准化搅拌站创建活动的部署,以生产标准化促管理精细化,全力打好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攻坚战,力争年内全市标准化搅拌站创建达标占比超35%,全部企业达到绿色生产星级标准。
今年5月,为加快预拌混凝土标准化搅拌站建设,规范质量、安全、绿色等生产管理,推行生产全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湖北省启动了预拌混凝土标准化搅拌站创建活动,以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创建活动以湖北省出台的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依据,创建标准基本覆盖了预拌混凝土从生产、制造、运输到再利用等全部环节,按质量、生产、安全、绿色、信息化、档案管理六大板块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AA为最优者,达到A级即为标准化搅拌站。根据规划,今年武汉市标准化搅拌站创建达标占比力争超过35%。
“混凝土是当前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武汉作为建筑大市,我们在推进预拌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中步履不停。”武汉市节能办相关科室负责人王磊介绍,作为全程参与《规程》编制工作的单位之一,武汉市节能办在全力配合优化标准化生产顶层设计的同时,先行布局,为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质量方面,武汉市节能办在全省率先编发了《武汉市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帮助企业全面搭建质量体系,提高企业质量内控管理规范化水平;绿色生产方面,不仅发布了绿色生产技术导则,并连续两年更新场站绿色建设标准化图集,指导企业不断提升老站改造、新站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在安全管理标准化升级中,将安全生产检查融入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在全省率先制定安全生产检查专项表格,要求武汉市企业全数申领《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当前正针对本行业特点,系统全面地开展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工作。
“按照《规程》进行逐项自评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厂区的优势和不足,让今后转型升级的方向更加明确了。”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江夏厂厂长童君如是说。
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江夏厂于2021年10月正式投产,年产能达150万立方米。作为新建搅拌站,在硬件和软件上围绕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下足功夫。
走进厂区可以看到,搅拌楼、储料罐、皮带、下料口等传统厂区污染源均实现了全封闭,配置有多级沉淀池、砂石分离机、压滤机等废浆料处置系统,从硬件配置上为绿色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江夏厂积极推进精品骨料的打造工作,通过机制砂生产线,将清淤卵石和建筑垃圾进行再破碎,制成品质可控的建筑用砂石料。既增强产品稳定性,又大幅提升了固废的消纳水平,使厂站固废达到了“零排放”。
在中控室智慧大屏幕上,各个生产场景的画面实时显示,各个生产节点的数据汇集至平台自动分析。童君告诉记者,目前,依托智能过磅、智能发货机、智能粉料锁等设备,该厂站已初步实现了生产调度、设备互通、资源协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数字化,做到足不出户,便能完成生产过程的远程操控。
他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在标准化创建自评中发现的问题“查漏补缺”,逐项提升,并将通过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落实绿色生产、节能减排。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智慧赋能,引领行业发展。
按照相关要求,下一步,武汉市城建局将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以及随机抽查,对各区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查验,重点查验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分、评价意见落实和“一站一策”方案制定、执行情况,确保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站点标准化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如期完成创建目标。
开展标准化搅拌站创建活动是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汉市在进一步巩固综合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成果,开展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攻坚行动中的重要手段。
今年以来,武汉市持续大力支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整合一批过剩产能,促进产能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向上下游相关产业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广低碳智能技术,如支持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建设低碳厂站。
同时,积极推广“工程邦”“砼链”等互联网专业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提供采购和销售在线交易、物流和场站数字化管控、多方在线协作、金融支持等全流程、全要素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能,推动实现混凝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