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福建省发现,位于闽江流域的一些化工园区违规建设,10家认定达标的化工园区不符合要求,甚至部分被认定达标的化工园区与化工完全无关,如浦城县工业园化工集中区认定时没有1家化工企业,宁化县城南化工集中区在认定时只有两家混凝土搅拌站和一家生产人造草皮的公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我们曾经历过一段化工无序发展的时期,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不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化工项目,经历多年粗放式发展、低水平扩张。有些地方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配套等多重因素制约,发展化工产业并不具备很好的条件,加上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有序的产业规划,同质化竞争激烈,很多化工企业并未存活下来。此外,化工是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学物质种类多、数量大,对各类污染物处置和应急防控的要求很高,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和应急管理等方面投入有限,再加上管理模式落后和治污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化工园区安全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大趋势下,一些化工园区逐渐僵尸化、空心化。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化工园区应以发展化工产业为导向,并从审批手续、规划布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建设标准提出严格要求。各地对化工园区的新建和扩建,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和制约条件。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的化工园区,虽然早已名不副实,背离了化工导向的初衷,明明长期违规存在,还有很多的环境欠账,却依然抱着这块牌子舍不得放手,因为一旦失去,再难拥有。这表明,现在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对发展“两高”项目还存在着不小的路径依赖。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笔者并不反对发展化工产业,而是认为要高标准、严要求,无法满足达标认定且整治无望的化工园区或化工项目,就应该下决心“断舍离”。
福建森林覆盖率将近70%,是全国“最绿”的省。优良生态既是优势,也是压力,更是考验。福建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和资源非常局限,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难度更大,找到一条适合地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不易。早在2014年,福建就取消了34县(市)GDP考核,实行农业和生态优先绩效考评,被曝光的浦城县、宁化县也位列其中。笔者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能够以督察为契机,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展现自身特色,尽快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替代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